娃最近迷上了拼乐高。
俗话说三岁看老。其实有些性格特点其实在一岁之前就初现端倪。比如我家娃从会玩玩具起就喜欢鼓捣玩具,可以一个人专注地玩十几分钟。就连学校老师也这样说。在学期开始前,我们问一位很关照大娃的老师觉得大娃最适合什么课后club,她说应该是做model类的。其实无论是玩具,模型,还是乐高,都是娃同一种兴趣的不同客体。
大娃拼乐高时可以展现超乎年龄段的专注。四岁的他在拼的顺利时可以一言不发地站着拼一个半小时,独立完成给六岁小孩设计的乐高模型。
但四岁娃拼六岁的乐高显然经常不顺利。在屋外突然听到“啊”的一声大叫时,我们就知道他一定是开始遇到了困难。困难多了娃就会求助爸爸妈妈,然后情绪崩溃地大哭,这时就算这一步你给他拼好了,下一个小小的难点也会让他再次陷入崩溃。“无能狂怒”这四个字可以准确描述他的状态。
我看着无能狂怒的大娃,就像看到了过去的自己。这种无能狂怒的感觉我简直太熟悉了。相信打过dota的朋友们懂得都懂。历史上我几次著名的无能狂怒场面我还记忆犹新,随时能身临其境地播放。
我记得博士时的一个午后,我坐在办公室,读着brad efron的paper,花了一个下午怎么也读不懂,只觉得他写的烂。那篇paper叫least angle regression。
我记得博士时的一个夜晚,我在dota世界里连输n局,心情从无能狂怒变为无能为力,情感枯竭,瘫倒在沙发上。
我记得上班第一年我遇到的一个无关紧要的程序bug,程序怎么看怎么没问题,结果却无论如何都搞不对。本来不着急修,但我在下班后加班修了快一个小时才修好。
我记得在六年前bellagio的poker room,我被一个韩国长相的女士push around好几局,最后一局我open她3bet,flop k55 two tone,我kj bet,她check raise我,我3bet她,她call住,在turn无关牌donk1/3池all in我,然后我call住她她亮出a5。然后river发完我瞬间起立走出扑克室。
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,一般当时情感越猛烈,事后记忆也就越清晰。这在这里显然适用。无能狂怒是不好的情感体验。但奇怪的是,世间活动千千万,不上头的活动有很多。但一个活动越容易上头,我反而更可能喜欢。
我老婆看着暴风哭泣的娃,跟我说她从来不这样,玩不好就不玩了干别的呗,说这随你吧?面对确凿的证据,我只能承认,没想到这也遗传。我对娃也产生了同情,如果他真的和我一样,那以后无能狂怒的机会还多着呢,我觉得自己应该教娃如何应对这种情绪。
娃的表现让我反思。现在我认为人的性格里有三样东西经常一起出现,或者一起不出现。第一是专注,第二是执念强,第三就是容易无能狂怒。当一个念头,比如要做某一件事,特别强,特别持续,人就会专注。执念强人也会变得犟,倔,轴,不达目的不罢休。但现实不会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人难免会碰壁,执念越强,摔的越狠,巨大的挫败感让人无能狂怒。
这一性格特点在历史上帮助了我,也伤害着我。如果不是我的专注和寻根究底,我可能不会在学业上走这么远。但我也有数不胜数的经历,因为钻牛角尖,固执,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了伤害。
最后是如何帮娃打磨自己的性格,争取扬长避短。现在我们一方面平时教他认识这种情绪,另一方面告诉他如果无能狂怒了就从游戏中走开。也欢迎朋友们提供更多建议。

我觉得教小孩identify 他的情绪其实更重要。。。我们经常被情绪控制却不自知。。。
认识自己的情绪后才能处理情绪。。。
确实,美国这方面教的好,国内当年教的不够.